猫咪怎么样容易生跳蚤?
猫咪生跳蚤是常见的问题,一般与生活习惯和环境有关: 1.不经常外出的猫,毛发中的油脂可以滋养螨虫、虱子等寄生虫的生长,而外出活动的宠物猫,通过接触植物或是其他渠道传染的虫卵比较少,即便有,因为皮肤表面的油脂较少,也不利于虫子存活和发育。这就是为什么家里养的宠物猫有时洗个澡,换个环境就能解决一身跳蚤的原因;而长时间不出门的宠物猫,即使每天给他梳毛、清理眼睫毛,也难免会长出一些来。
2.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特别是阴雨天气,都会增加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尤其是下雨天),定期给猫咪洗澡(建议每个月一次),不仅能去除体表寄生虫,对预防皮肤病也有很好的作用。
3.有些铲屎官会给主子吃生肉,虽然增加了营养,但同时也增加了寄生虫感染的几率。尤其是肉类加工过程无法彻底杀灭寄生虫幼虫,一旦喂食未煮熟的动物内脏、瘦肉等,就很容易导致寄生虫入侵。所以建议不要长期给猫咪喂食生骨肉,特别是抵抗力较低的幼猫。
4.猫咪爱干净,喜欢给自己梳理毛发,如果主人没有帮忙梳理的习惯,那么就容易把身上的死毛弄到脸上、爪子上然后再吃进去。这些毛发中可能含有寄生虫,从而增加了患寄生虫病的风险。建议日常帮猫咪梳理一下毛发,特别是换牙期的猫咪,容易把自己的牙齿弄断,长出倒刺,这些毛发一定要仔细清理哦~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很多因素会导致猫猫身上长跳蚤,例如食物来源是否安全、是否与其它动物接触过等等......
寄生在猫身上的寄生虫主要有蜱虫、跳蚤、钩虫、蛔虫、球虫和耳螨等。大部分的寄生虫可以影响到猫咪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造成猫体内环境的紊乱而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宠物寄生虫病是非常重要的。
跳蚤是猫最常见的皮肤寄生虫,被跳蚤感染的猫会出现皮肤瘙痒、烦躁不安,常在室内乱窜或在家具底下摩擦身体和挠抓皮肤,检查皮肤表面可以发现粟粒大的黑褐色血痂,继发感染还会引起皮炎和皮肤损伤。跳蚤的成虫在猫体表吸血,并繁衍后代,幼虫在阴暗潮湿的角落和毛毯、床垫中发育生长。因此猫一旦感染跳蚤,就会出现此起彼伏、难以断绝的现象。
蜱虫,也叫壁虱,多感染犬。我们北方气候较干燥,在阴暗潮湿的角落和猫毛中很难给蜱虫提供适宜的发育生长环境,而且蜱虫需要吸猫血才能产卵,而犬是蜱虫的主要感染对象,因此猫很少感染蜱虫。犬感染蜱虫后,人接触犬也有可能感染。
蠕形螨是寄生于皮肤和毛囊的寄生虫。感染后,局部脱毛、色素沉着和皮脂溢出,病变部位常常在眼角四周、嘴唇和脸部。该病犬猫比较常见,犬猫互相接触有可能互相传播。
虱子也叫臭虫、扁虱,比跳蚤大,有成片的白色虫体在毛发中蠕动。寄生在猫或人的体表咬食皮肤和吸血。
钩虫主要寄生在猫的小肠。成虫咬附在肠粘膜上,以组织液、血液和肠内容物为食,幼虫以糜烂肠粘膜、吸血为生。感染钩虫的猫会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下泻、便血、贫血和幼苗生长发育不良等。感染钩虫的小猫生长会受到明显影响。
蛔虫主要寄生在小肠,当大量蛔虫在小肠内缠结时会导致肠梗阻和腹胀,临床上出现呕吐、下泻、生长发育不良和幼猫腹部肿大等。严重感染蛔虫的幼猫会影响营养成份的吸收,易导致下蛔虫病。如果感染的数量过多会导致蛔虫性肠梗。
球虫一般寄生在小肠和大肠的上皮细胞中,被感染的猫生长迟缓、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下泄、幼苗生长发育不良等,严重的下血痢、脱水而死。
疥螨寄生在表皮内,引起表皮增厚、龟裂和脱毛,常见于头部两耳和身体四肢的内侧。感染疥螨的猫奇痒无比,皮肤粗糙、皱褶,用手抓时还会流出血水。
耳螨寄生在耳道皮肤表面,有时蔓延至脸部、颈部、尾巴等处,引起局部瘙痒。被感染的猫常用爪挠耳朵和在家具的一角磨蹭头部。耳道内有污秽物流出,形成污秽的结痂,致使猫的听力下降。在耳道的皮脂中发育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