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要一直吃虫药吗?
不是的,驱虫药一般分为体内驱虫和体外驱虫两种 1.体内驱虫主要驱除蛔目、绦目的寄生虫,这些是寄生在肠道里的,一般通过口服驱虫药来驱杀,常见的有阿苯达唑(丙硫咪唑)、吡喹酮等;
2.体外驱虫主要驱除体表外的寄生虫,比如虱子、跳蚤、蜱等,通过涂抹或者喷药液的方式来驱杀,常用的药物有杀虫脒(毒杀芬)、双甲脒(灭蚤灵)、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等。
一般来说,定期给宠物使用驱虫药可以有效地防止寄生虫的感染,但是要注意,不同的寄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不一样,在使用时需注意用量,以免用药不当引起中毒反应。
不过要注意的是,不管使用哪种驱虫药,都有可能驱虫不彻底。因为寄生虫也有抗药性,长期使用同一种驱虫药,会导致寄生虫产生抗药性,减弱驱虫药的效果。因此建议大家,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驱虫药,应该更换不同种类的驱虫药使用。这样既能保证驱虫效果,也能减少寄生虫的抗药性的产生。 有驱虫需求的小伙伴记得点赞+关注呀!
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回答:只要你的猫咪是有可能接触到寄生虫的感染环境,那就需要定期进行预防性的驱虫。至于“有可能接触到寄生虫的感染环境”,可以简单理解为:不是100%的时间都在家里的猫咪,都必须定期预防驱虫。
驱虫虽然是预防性质的,但根据猫咪接触寄生虫感染环境的几率不同,其驱虫频率也建议不太一样:
1、 不能完全保证100%居家且生活区域确认环境清洁,并已完成寄生虫感染病初步筛查(即确认目前身上没有寄生虫感染),这种条件下驱虫频率可以半年一次;
2、 或者不能完全保证100%居家,但生活在相对清洁干净的区域,完成寄生虫感染病初步筛查,这种情况下可3个月驱虫一次(一般推荐);
3、 如果可能经常(比如每周都有可能外出10分钟以上)接触到寄生虫感染高风险环境(比如经常接触狗的排泄物、经常接触到老鼠等),那么驱虫频率需要更加紧,可完成初步筛查后每1-2个月驱虫一次。(目前不推荐过于频繁地进行体内寄生虫的驱虫,不建议每月都吃体内驱虫药,除非存在明确有感染需要控制的问题。)
4、 如果不能确定目前有没有感染寄生虫(包括隐性感染寄生虫),那么先进行初步筛查(如果存在隐性感染问题需要额外进行治疗),间隔1个月后再进行复检。在筛查完成前,可进行2次驱虫,2次驱虫需间隔2-3周。
5、 目前正在感染寄生虫病的,根据感染情况,可能在驱虫药基础上还需要进行辅助治疗。(需要兽医进一步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