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为什么要剪耳朵?
这个得从斗牛的起源说起,最早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据记载,13世纪时,当地的水手发现鲸鱼吃了海鸥后嘴里会生蛆,从而产生用牛去斗鲨、斗鲸来取乐的想法。后来这种做法传到陆地,发展成现在的斗牛,但最初的斗牛是用山羊或小公牛练习的,只有雄性,没有雌性,所以不存在交配的问题。
随着斗牛的逐渐普及和发展,人们发现在战斗中公羊会“趁势”顶撞对手(可能是不肯服输),而小牛则“胆小怕事”,不会主动攻击对手;而且因为小牛在搏斗中容易受伤和体力不支,最后被公羊打败,所以决定用公羊去代替小牛参加比赛。这也就形成了目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斗牛赛制——如果斗牛没有这些限制条件的话,一只成年的公牛可以轻松击倒一头成年绵羊,但打不过幼童。
这种对“弱者”的歧视不仅仅体现在斗牛上,还体现在许多其他领域。比如在美国足球联盟中,体重不到60公斤的球员年薪高达数百万美金,而同样位置的体重超过60公斤的球员虽然更多,但只能拿较低的工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众喜欢看着体重较轻的选手“打架”,而不喜欢看两个大块头互相折腾。
人类社会对于“强者”的优待还不止这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在刑法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就比成年人要轻很多……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阐明一个道理:动物间的争斗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纯粹以强弱定胜负的,它们也会“算计”、会“耍心眼”——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外表强壮的动物实际上却很“胆小”,而有些外表“瘦小”的动物反而很有“胆子”。
斗牛在西班牙语中有专门的称呼——paso corto,直译就是短跑的意思,这是因为斗牛的步子比普通肉牛的要短一些,而短步子的特征就是前脚小腿垂直于地面(前躯立起来),而不会像肉牛一样前腿往前伸,重心也更靠前;另一方面,斗牛比较短的前脚使得公牛在用头攻击的时候能够更自如的发力以及转向。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斗牛都是短跑型的,有的斗牛在出生的时候就由于血脉发育的问题出现了膝盖内弯的情况,从而导致牛在站立的时候前脚会往后方伸。通常,这样的斗牛是不适合用来训练斗牛的,在西班牙就发生过因为让这样的牛进入了斗牛场而被动物保护协会起诉的事件。
为了避免这种可能的失误,斗牛的育种者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在小牛45天大的时候,用特殊的钳子夹住一只牛耳朵的尖端(通常是左边),这样耳垂受伤后就会肿胀,当小牛试图用脑袋摩擦墙壁来缓解疼痛的时候,右腿(如果是左边耳朵受伤)会被自然而然的往右方伸,这样就会拉伸右膝韧带避免其过于内收。
因此,半年以后,小牛的膝关节问题就可以基本得到解决,同时也长出了更加健壮的耳垂。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法律禁止在阉牛的身上做这个手术,因为缺少了雄激素的阉牛无法承受这个手术带来的疼痛。因此,斗牛一定要用未阉割的公牛,你在西班牙的斗牛场里也看不到母牛。
当然,有的时候,斗牛士用的牛在比赛以前是不会剪耳垂的,那么牛在出生的时候就每只耳朵各有一个肿起的“疙瘩”,是当初用来牵拉腿部的。
顺便一提,除了这个问题以外,西班牙还有专门的斗牛育种协会在管控斗牛的育种问题,他们每隔三年会举办一次斗牛育种领域的奥林匹克——牛展,全世界的育种者都会携带自己最好的小牛来这里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