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鱼为什么沉底?
原因如下
1、温度,水温低于20度时,鱼儿会开始寻找温度合适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寻找沉木或是石头缝之类可以避寒的地方,这样温度能迅速上升,所以可以看到它们游动速度变慢,然后钻进去。这时候如果打开灯光或是突然间换水,都会造成鱼受惊导致窜游或浮头现象(这里指的窜游不是瞬间蹦到水面,而是沿缸壁往上走);反之水温高于30度以上时,鱼会有烦躁感,容易撞缸或是反应迟缓,这个时候如果突然打开光源或是换入新水,也会导致鱼受惊而浮上水面。所以冬季白天时间可以开启灯源帮助升温,但千万不要晚上开灯(特别是卧室里的小鱼缸,不要做睡前动作)以免对鱼产生刺激。高温的时候同样要注意降温和换水的节奏。
2、溶氧,除了鱼体表能够直接获得的氧气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从外界进入水体当中。所以,在静水中,上层的水体溶氧一般最高,往缸底逐渐减少。在野外环境中,这种高低层溶氧差得远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之一,底层的鱼会通过呼吸将氧气直接输送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把氧气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因此当水中溶氧不足时,鱼首先的感觉就是缺氧(这里说的感觉是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不是指呼吸困难),这时为了获取足够的氧气,它会试图向有水草或有沉木有枝干的角落游去。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一旦达到了一定的阈值就会瞬间发生。所以在有水草和有沉木的地方一般都是不缺氧的。相反没有这些设施的角角落落反而容易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