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虎皮有几种颜色?
说到老虎的毛色,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9大色系”的说法了,比如下图就是按照9种色彩梯度来展示71种不同色调的白虎图片。 其实这种9大色系的说法是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的,以前并没有这一说法。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9大色系的说法呢? 这得从我们观察动物色彩的方法说起…… 在自然界中,我们一般通过两种方法来观察动物的色泽,其一是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动物本身),其二则是影印观察法(将动物影印到透明纸上再进行观察)。 而大多数的哺乳纲动物都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法来识别它们的颜色。 但鸟类和爬行类就不适合用直接观察法来识别颜色了。因为这类动物的体色往往会随着光线、温度和昼夜周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区分它们复杂的变色能力,人们就发明了影印观察法。即将动物影印在透明纸上,再剪下贴入表格当中,这样就能根据色彩模式来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而这种根据光度测量色差的方法也是现代电子分光光度计的基础。 所以,后来的研究都默认了动物具有9大色系的说法,并将这9大色系定义为“亮度-色相-饱和度”系统的坐标,而所有能被这3个参数定性的色调都可以在这9大色系中找到对应的色调。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现代色彩学的体系中,色调的确是可以用亮度和色相对比度来定义的。但这仅仅适用于人类可见光谱的范围,而对其它波段的光线,则应该另外定义。例如,人们对红外辐射的感觉是很弱的,所以不可能像感受可见光那样去感受红外线,也就是说600纳米和700纳米的光线对黑猩猩来说并没有区别,因此“红外线”对于动物来说并不是一个明确的色调类别。
同理,对于紫外线而言也是如此。 将所有的光谱都压缩在9个色系里面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那是不是说,之前的研究都是错的呢?也不是。虽然9大色系并不能完美地描述自然界的色彩,但它仍然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简化模型,并且在这个简化模型里,许多生物色的规律性还是能够得到体现的。所以,这个简化模型依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 不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开始采用更精密的色彩计量方法来研究动物的彩色视觉,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这些新发现不仅验证了之前9大色系的观点,同时也对这些观点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