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狗狗中枪装死?
“装死”这招式对于狗仔来说可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啊!为啥要教给它们呢,难道是在逗自己开心吗? 先说一下关于“装死”的心理学研究。
1948年,美国的Barkow和Craske两位学者做过一次著名的小鼠实验来验证“装死”这一行为的存在及其原因。 他们将小鼠放在一个封闭的箱子里面,并用机械触角去刺激它们的鼻子。大部分时间,老鼠会用尾巴敲击箱子来表示抗议(当然,如果刺激太强烈了,它们也会逃走或者啃咬触角)。不过当它们认为机会来临的时候——即刺激减弱时,一部分老鼠会伪装成死亡状态,静伏不动并抑制呼吸,直到危险过去。
Barkow和Craske称这种现象为 “时机性假死”(occasional paralysis)。他们推测这种策略可能是一种对威胁的回应,并且是“一种由反射所引起的、受本能控制的行为”。[2] (1)
后来的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例如,有人提出“装死”行为其实并非对突然袭击的一种反应,而是动物在观察周围环境后,主动选择的一种躲避方式(Dodd和Mundy,1970;李,2009)。 (2)
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新的方法来重新验证上述理论,得出了各有千秋的结论。这些新方法包括使用视频记录老鼠的运动(Loftus等,2013),以及检测特定基因在“装死”过程中是否有表达(Mogenson等,2015)。尽管得出的结果有所不同,但这些研究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 “装死”是一种适应性的防御机制,而不是一种反射。
关于“装死”的演化研究也得出了重要的结论。一项对32种不同物种的研究显示,“装死”这种行为在一个家族里的不同成员之间具有很强的保守性(Krebs等,2000)。这意味着这种技能可能随着进化而固定了下来。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装死”这一行为的不利一面呢?这是因为,除了保护自身免遭迫害外,它还会阻碍科学家对行为进行研究和解释。 例如,在行为遗传学研究中往往会涉及对幼鼠的操纵,以检测基因对特定行为的影响。如果受试动物学会“装死”,那就会使研究人员难以判断行为到底是由于基因导致的还是由于“假装”导致的。 许多行为经济学的实验都会涉及对小鼠的操纵,以检测它们的决策行为。但如果小鼠学会了“装死”,那它们可能就再也“活”不下去了…… 所以,奉劝大家在训练小狗“装死”的时候还是要慎重呀!说不定它会因此而失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