蟀蟋有哪些品种?
我养过四大名蟋,分别是黑翅大蟋、油葫芦、中华草虫与尾振目蚊蚋;另外还有北方常见的蟋蟀——短翅小蟋和亚洲热带地区常见的蟋蟀——扁甲大蟋,都称得上是名蟋了。 还有几种我不常养的蟋蟀也来凑凑热闹——斑腿土螽(俗称“蚂蚱”)、直翅目的昆虫以及多种蝗虫等,也都算是名蟋吧! 我曾经养过的所有虫子中,最漂亮的就是雌性黑翅大蟋了 它全身深黑色,带有金属光泽,腹部有黄色条纹和黑色斑点,两根细长的触须上有很多倒三角形的小刺。雄性比雌性强壮艳丽很多,全身棕黑色,头胸腹均有大面积的黄色条纹,尤其以胸部的条纹最为粗犷奔放。 它们都是地下的猎手,在潮湿的土壤里挖洞而居,成虫期一般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除了这六大名蟋外,其他的小不点也是颇有乐趣。比如蚂蚁和小蜘蛛,我曾经在玻璃瓶中养过一只红蚂蚁,用碎鸡蛋壳和面粉为食,每日喂食时,它都在瓶底搭成一个简陋的“城堡”,很是可爱。 而蜘蛛则更妙,我用馒头渣和米饭粒饲养的各种蜘蛛,它们结成的“网”总是千姿百态,让我乐此不疲。
蟋蟀种类很多,《促织经》中分十九个类别,其中有蛐蛐、油葫芦、蟋蟀、蛉蛐、刀螂、草虫、油葫芦、螽斯等。但鸣叫声最嘹亮、最好听的要数蟋蟀和蛐蛐。
蟋蟀学名:xī shuài,俗称蛐蛐儿,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属于直翅目,蟋蟀总科;有的资料将蟋蟀总科分为蟋蟀科、铃蟾(tán)科和刀角科。蟋蟀分布较广,世界已知种类约2000余种,中国已知约230种。常见的种类有东亚飞蠊 (lié)、北京蟋蟀、中华斗蟋、红头蟋蟀、太平洋蟋蟀等。体长约2-3厘米,常呈茶褐色,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头上生有一对触角和1对大复眼,胸部有三对足和1对细小的后翅;前翅革质,盖在身体背上,前足短,中足和后足等长,后足发达,善于跳跃;腹下有产卵管,尾端有两个呼吸孔。
蟋蟀喜欢栖息在草丛、树洞和砖石下。秋季,斗蟋蟀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娱乐。
斗蟋蟀又称斗蛐蛐,斗蟋蟀是我国一种民俗性游戏,在我国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早在南北朝时就开始流行,在唐代更加盛行,在宋代逐渐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娱乐活动,明清时期更是流行不止。
一般用于争斗的蟋蟀叫“斗蟋蟀”。中国著名的斗蟋蟀产地有山东南黄县(今山东龙口市)、河北涞(kǎi)水县、北京郊区、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因为产自山东南黄县的斗蟋蟀每年向皇宫进贡,因此当地人又称为“贡蟋蟀”。